【资料图】
吴燏函
清明时节,网络云祭祀成为不少人缅怀先人的新选择。但一些网络祭扫平台出现乱象,如设置“香火排行榜”,升级VIP会员最高819元,点亮长明灯每年至少300元,逝者信息随意杜撰都能建馆,让清明祭祀传统跑偏变味。
各祭扫平台层出不穷的“吸金大法”让很多用户倍感不适。有人质疑,一些直播套路被祭扫平台拿来套用了。排行榜背后拼的与其说是“孝心值”,不如说是“钞能力”。网络祭祀并非法外之地,应当厘清网上祭祀的法律和道德边界,确保其在规范、法治的轨道上发展,这样才能让网络祭扫更“清明”。
目前我国的殡葬法规文件存在缺位现象,无论是现行的《殡葬管理条例(2012年修正本)》,还是2018年9月民政部网站公布的《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均未涉及网络祭祀内容,网络祭祀的监管存在空白点。相关部门要在立法中制定针对性措施,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平台责任等,从根本上规范网祭秩序。
另外,网络祭祀平台与注册用户之间是一种合同关系,用户在注册前,平台有义务提醒用户在使用时应当遵守的相关规则。同时,用户在注册后,平台提供虚拟祭祀用品,也应当依法依规,不得销售与封建迷信有关的祭祀用品。平台在宣传时也不能虚假宣传,比如谎称某某名人就在其平台给亡人设置灵堂等,或者用户消费后,平台不能正常运行、之前购买的祭祀用品无法使用等。
网络祭祀的原本意义是突破时空限制,为生者和死者架起思念之桥。只有继承和弘扬慎终追远的清明文化内涵,践行厚养薄葬、文明拜祭、绿色低碳、节约拜祭的清明新风,“互联网+祭扫”才能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有机结合,真正为群众带来便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