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1950年代建造的职工住房生活了几十年,75岁的邢阿姨没想到,自家“老破小”竟能改造成现在的新式住宅。
“(生活)改变太大了,给我们这个房子很好很好,我们很满意。”5月14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站采访团来到静安区彭浦新村,居民邢阿姨见记者采访,邀请大家进屋看看。她家两室一厅,厨卫齐全,收拾得干净整洁。说起话来,邢阿姨也总是笑容满面。
5月14日,上海市静安区彭三小区,居民邢阿姨所在的楼栋。
彭浦新村是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房屋大多建造于上世纪50、60年代,用作职工住宅。邢阿姨说,她家所在的彭三小区建于1950年代,有60多年的房龄,最早是一家机器厂分配的房子,几经转手到了她家。
几十年风吹雨打,岁月变迁,当年被人羡慕的房子现在开始面临年久失修、设施简陋、结构老化、管线老化、地面积水等许多问题。
居民邢阿姨家厨房。
邢阿姨说,她家之前住一楼,房间阴暗逼仄,每年到黄梅天,潮湿尤甚。更不方便的是,以前他们邻居三户人家共用一个厨卫,“三顿饭轮着用厨房,你家烧完饭我家烧,每天都是这样”。
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成为彭浦新村在城市更新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2005年,上海下发《上海市旧住房综合改造管理暂行办法》,彭浦新村街道在上海率先探索,逐渐因地制宜形成了“改扩建”“加层扩建”“拆除重建”等多种改造模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