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创”怎么玩?

2023-04-22 05:44:53
12:11

“文创产业”,一个占上海全市GDP比重大约13%,人均产出达到170万元的全新“核爆点”,在抢跑数字新赛道的当下,开始浸入城市的“毛细血管”。当传统文化碰撞数字技术,会催生怎样的新玩法?这个跨界链接,又会孕育出文创产业怎么样的“明天”?


(资料图片)

数字文创为何站上“风口”,它与传统文创有何不同?

“你好,我叫阿拉ALA。”

最近,一个叫阿拉ALA的虚拟人实名“出圈”了。上海制皂发布了品牌的首个虚拟人“阿拉ALA”,并宣告上海制皂正在进入元宇宙。这也是上海数字文创产业的又一个典型案例。事实上,这些年来对于数字文创,上海一直在积极探索。

首先,“上海的数字经济在全国起步最早”,上海市文创办副主任刘波英强调,2022年,上海共有6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提名企业。上海市级文创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全年投入30128.4万元,共扶持777个文创项目,扶持重点向数字化转型等新兴领域、中小微文创企业倾斜,同时加大对数字文创项目的扶持力度。

想要搞懂扶持数字文创项目的意义,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数字文创?在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主任解学芳看来,数字文创产业就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通过创意和创新方式,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文化和创意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销售和运营的产业。数字文创产业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数字艺术、数字媒体、数字游戏、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音乐、数字设计、数字教育、数字博物馆等。

当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人、数字藏品等“新玩”入局文创领域,插上科技“翅膀”的文化创意将孵化出哪些更多想象?不久前,首届“文创上海”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全国400多家相关企业积极参与。作为比赛主办方之一,上海德必集团董事长、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副会长贾波强调,一方面这显示出上海文创产业的底蕴和魅力,同时融合多种科技手段的创新巧思,让文创产品有了更为多元、高质量的展示手段,也让文化产业链、生态链更为完整。其中,一个能显示出“人脸”的数字名片让他记忆颇深。

贾波认为,数字化赋能文化消费和时尚设计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热点。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打造融合数字虚拟技术的文艺演出,线上观看人数近百万人次;爱奇艺推出《风起洛阳》VR全感剧场,让消费者体验到多层次的沉浸式娱乐;百秋、观池、FIU等运用数字化营销方面的技术资源为企业赋能,丰富企业营销模式和销售渠道。

对此解学芳认为,传统文创可能是在某一个环节,它使用互联网或数字化技术,但是数字文创是从“整个产业链的前端,文化的生产到运营、消费,全周期、全流程的数字化的介入”。未来数字文创领域一定更注重“智能化、体验化和沉浸化”的“新三化”。

文创产业的数字化之路怎么走?

再有一个多月,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28届上海电视节即将盛大开启。届时,亚洲首个大型独立影视节元宇宙——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元宇宙体验路演中心(Metafilm)也将亮相,成为数字文创新的标杆应用场景。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2022年上海文创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约13%,文创从业人员人均产出达170万元,妥妥地成为了城市支柱产业之一,其背后是上海已经找出了一条明确的产业发展路径。“头部企业我们就是构建联盟搭平台”,刘英波介绍说,对于腰部企业做好政策上的精准施策;对初创阶段的“脚部企业”则打造孵化器,并与长三角地区联动,帮助他们寻找新的市场细分领域。目的就是要构造大生态,帮助企业融合发展。

当然,成绩背后也不是没有“隐忧”。

比如,相比于硬核科技,数字文创人才怎么认定?这是目前行业发展最大的困扰之一。毕竟,一旦被认为是城市需要的“人才”,各方面的保障安置措施和待遇都会有明显不同,而行业发展,“人才”往往是决定性因素。另外,作为金融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解学芳认为,资本要素集中本是上海的一大优势,但以往我们过于注重资本的开拓,而忽视对于长期创新、创业的挖掘,这也就造成,“我们一直正投入,但没有正创意”,上海原创的IP集聚程度和它的产业规模、城市地位并不相称,“这个可能也是接下来,我们要去不断优化的一个方向”。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秦杨轲 朱声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