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全国第七,“小块头”焕发大能量

2023-03-31 10:12:13

安徽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18户,以占规上工业中小企业17.7%的数量,贡献了28%的营收和利润。

8月,在工信部今年认定的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中,安徽共有259户企业入选,推荐通过率达52.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


(相关资料图)

这仅仅是安徽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一个缩影。

目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共计公示9279家,实际培育8997家。安徽省经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77户、居全国第7位;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18户,以占规上工业中小企业17.7%的数量,贡献了28%的营收和利润;力争到“十四五”末,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超过4000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六分之一左右。

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罗俊章看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要聚焦梯度培育,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要聚焦创新发展,引导企业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配套专家”或“单打冠军”;要聚焦融通发展,激发涌现一批协同配套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小巨人”皖企居全国第七

在公布的第四批名单中,安徽沃弗永磁有限公司赫然在列,成为259家新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中的一员。

“这意味着我们专注于大功率电机节能技改领域多年来,自主研发和实践创新能力终于被看到,经过市级、省级逐级选拔、工信部反复审核论证后,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接受《徽商》杂志记者采访时,安徽沃弗永磁有限公司运营总经理吴静一脸自豪。

她介绍,永磁传动是透过气隙传递转矩的革命性传动装置,2007年由沃弗团队引入中国,目前已有2000余件成功应用案例,不仅大大提高了电力、冶金、化工、水泥、煤炭等领域电机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更以节能环保得到高度认可。

适逢国家双碳战略的历史机遇期,永磁传动行业也迎来爆发式增长。自2018年进入安徽以来,沃弗永磁从生产到研发,重心由上海迁移到合肥,并不断深入研发创新与推广应用,致力于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截至目前,公司申请了超203项专利和32项软件著作权,其中发明专利69项,并参与2个国标制定。自主发明专利产品进入工信部国家工业节能技术推荐目录、全国电子节能环保优秀推荐产品技术名录、安徽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和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认定名单……沃弗永磁能实现年产能500台套,相当于每年为全社会减少80万—2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在吴静看来,“专精特新”企业是增强经济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主体,也是激发创新活力、完善产业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是重中之重,是创新发展的“风向标”,是更加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重点“小巨人”企业,有着17年历史的安徽安泽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同样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之路深耕细作。

为了提高在电加热系统制造领域的话语权,安徽安泽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乃亮近三年新购置机器人、全自动喷涂装备、智能焊接机器人智能工装系统及自动包装生产线等装备30(台)套,有效解决自动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的难题,同时提高了67%生产效率,节约了80%人力成本。

此外,为了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实力,安泽电工还加强产学研建设,与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持续不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研发经费占比达6%;至今已获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68项,国家级绿色产品1项,省级新产品4项。

从第一批的安泽电工到最新一批的沃弗永磁,安徽四批共计477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占全国总数的5.3%,数量居全国第7位,较上年上升一个位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安徽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出圈”。

安徽省经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省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单项冠军”的“五企共育”工程背景下,已累计培育3218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半年营收总额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11%。

据悉,上述3218户企业的户均主营业务收入已突破2亿元,是规上工业中小企业的1.5倍;户均利润总额达1860万元,是规上工业中小企业的3倍。专精特新企业“含金量”可见一斑。

政策直击资金“痛点”

“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力争让更多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加入到国家级‘小巨人’的行列,让专精特新的品牌真正成为安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安徽省经信厅中小企业局局长罗文杉表示,早在2013年,安徽省便把“专精特新”作为建设制造强省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持续开展培育工程,使这一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从2018年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意见》到2020年的《关于进一步发挥专精特新排头兵作用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再到今年的《安徽省专精特新倍增行动方案》,安徽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臻完善。

同时,“真金白银”的支持也及时为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自2019年起,安徽省财政统筹安排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重点支持专精特新、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等。对省培育认定的专精特新冠军企业给予一次性奖补80万元,对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补100万元、200万元,对迁入安徽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补100万元、200万元。

安徽省财政厅不断强化基金引导,2017年以来,累计拨付资金43亿元,支持设立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截至去年底,累计完成募资122亿元,投资80亿元,投资项目226个,及时缓解了不少初创型“专精特新”企业规模小、没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难以通过传统方式从银行贷款的“痛点”。

不仅是资金难题,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王成仁看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创新能力较强的同时,也面临应用技术供给不足、基础研究缺乏支撑、独立研发实力不够等问题。

对此,他建议,政府层面应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生产运行监测机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即时反馈机制,收集企业问题和政策诉求。同时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强化税收、金融等普惠性政策支持,为企业提供成本较低、集聚创新要素和优惠政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