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毕业近八年的中医师,95后,手里攥着执业证,却始终没底气说自己真懂中医——把脉摸不准、开方没头绪,临床工作中只能靠西医检查兜底,乖乖开着处方药。就在我为自己的“半吊子”状态焦虑时,“首个AI中医正式获证”的消息像颗炸雷砸进了我的生活,第一反应不是好奇,是彻骨的危机感:连中医这种靠“望闻问切”积淀经验的行当都要被AI取代了,我这种还没摸透门道的年轻医师,岂不是要直接被淘汰?
18年本科毕业后,我进了家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室,本想跟着老中医好好打磨望闻问切的本事,结果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科室里凡事以西医检查为先,患者来了先开化验单、做影像检查,最后要么开西药,要么套用住院部固定的协定处方,我连独立辨证的机会都没有。久而久之,我彻底成了“半吊子”中医:把脉时只能含糊说“脉象有点弱”“好像偏弦”,具体是细脉、濡脉还是涩脉,完全拿不准;舌诊看舌苔、舌质,也只能凭感觉,说不出个所以然。
最挫败的一次,一位阿姨找我开中药调理盗汗,我搭脉摸了半天,辨证始终没把握,最后只能尴尬地开了西药谷维素。那种无力感像潮水般将我淹没,愧疚又无奈——我学了七八年中医,居然连这点小病都办不成。
这八年里,我也规培过、跟过名老中医,可书本上类似“来盛去衰”的抽象描述,没有千百次实践根本悟不透;买过的医案书堆得老高,可书本知识到实际诊疗隔着万水千山,真遇到患者还是不敢轻易辨证,生怕开错药方。身边好多同学都转行了,要么放弃中医开西药,要么只做针灸推拿,我也无数次怀疑:自己学的中医理论,是不是只能停留在书本上?
就在我迷茫到想放弃时,再次刷到了AI中医获二类医疗器械证的新闻。这次我没像上次那样抵触,反而生出点“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反正都快混不下去了,不如看看这AI中医到底有多大能耐。
抱着挑剔甚至想挑错的心态,我先给自己试了试。没想到,知医邦这个中医辅助诊断软件不到三分钟就完成脉象的采集,立马生成了详细的脉象报告;舌象采集后,系统清晰标注出苔色、舌质、润燥等特征,连辨证方向和参考方剂都列得明明白白。我对着AI中医出的报告反复比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居然分毫不差,那一刻,我对AI中医的敌意悄悄松动了:这东西,好像不是来抢饭碗的?

(知医邦中医辅助诊断软件截图:患者舌苔黄、细涩脉)
转机发生在我接诊一位上班族患者身上。她主诉“最近总失眠、没胃口”。我搭脉摸了半天,只觉得脉象偏涩,压根分不清是气血不足还是气滞,额头都冒了汗。慌乱间,我想起了那个让我改观的AI中医,硬着头皮跟患者说明后,打开了系统。AI中医很快给出报告:“细涩脉伴苔黄腻”,辨证为“湿热内蕴,气机不畅”,还列出了大便黏腻、胸闷等关联症状。我顺着提示追问,患者果然全中——她长期熬夜、爱吃辛辣,正好对应辨证结果。我在AI中医给出的参考方剂基础上,调整了枳实栀子剂量,加了少量的柴胡疏肝解郁,开了一周的中药。

(知医邦中医辅助诊断软件截图:备选药方)
一周后回访,患者兴奋地说“睡眠好多了,胃口也开了”,那一刻,我攥着电话的手都在抖——这是我从业八年以来,第一次独立开出有明确疗效的中药方!成就感涌上来的同时,我对AI中医的态度彻底变了:它不是威胁,是助手。从前我因为把脉不准、辨证不清自卑,在科室只能靠西药“混日子”;现在有了AI中医,遇到拿不准的病例,我能通过中医辅助诊断软件交叉验证,辨证严谨了不止一点,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随时在身边提供指导。
现在的我,再也不是那个只会开西药的“半吊子”中医师了。每次坐诊,遇到患者对辨证有疑虑,我都会主动提议:“咱们用AI中医辅助辨证一下,报告看得清楚,也更放心。”看着屏幕上清晰的数据报告,我终于有底气跟患者聊中医理论,讲辨证逻辑。有患者好奇地问“这AI中医靠谱吗”,我总会笑着说:“它是官方认证的。”
未来,我比任何人都期待AI与中医的深度融合。我真心希望,能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中医师,借着AI中医的东风,不用再被迫“西化”,不用再在迷茫中挣扎,能真正用所学的中医知识,为患者解除病痛——这才是AI中医最珍贵的价值。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