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值不合格、镍含量超标、增塑剂添加过量......上海海关公布2021年十大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检验典型案例

2022-03-16 06:52:50

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国门安全和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记者从上海海关了解到,2021年,上海海关对5523批进口服装、食品接触产品、玩具以及牙刷等老百姓常用的消费品实施了抽样检测。其中,检出服装安全项目不合格171批;检出食品接触产品不合格937批;检出玩具不合格75批。同时,累计查获进口机动车不合格3032辆,金额2.94亿美元。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上海海关公布了2021年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检验十大典型案例。

案例一:连续检出自意大利进口BRANDY MELVILLE品牌成人服装不合格

上海海关在对多批自意大利进口的BRANDY MELVILLE品牌服装实验室检测过程中,先后检出pH值、耐水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不符合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判定为不合格,责令企业作退运/销毁处置。

案例二:连续检出法国进口PETIT BATEAU(小帆船)品牌童装不合格

上海海关在对多批法国进口的PETIT BATEAU(小帆船)品牌婴童服装实验室检测过程中,先后检出pH值、色牢度等项目不符合GB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相关要求,判定为不合格,责令企业作退运/销毁处置。

风险分析:pH值不合格的服装产品经穿着后,有可能破坏人体皮肤酸碱度而引发不适,特别是对婴幼儿和敏感性皮肤的人,容易引起皮肤瘙痒等过敏症状。

色牢度是作为判断纺织品服装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反映了服装颜色的耐久性。若是此类不合格纺织品与人体皮肤直接摩擦或是与汗渍接触后,染料会在汗液等的作用下转移至皮肤上,不仅引起服装面料的脱落掉色,影响美观及穿着适用性,而且可能在细菌的生物催化作用下,成为人体病变的诱发因素,对人体造成伤害。

案例三:检出产自印度的“MICHAELARAM”品牌组合餐具不合格

上海海关在对产自印度的“MICHAEL ARAM”品牌组合餐具实验室检测过程中,检出小勺镍含量50.4mg/kg、杯镍含量54.8mg/kg,不符合GB4806.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中要求镍含量含量不得大于0.5 mg/kg的要求,判定为不合格,责令企业作销毁处置。

风险分析:食品接触产品中重金属含量是较为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接触镍制品会引起皮肤过敏,镍通过餐具迁移至食物进而进入人体。人体摄入过量的镍,可能造成肺、肝、脑等损伤,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关键词: 上海海关 邻苯二甲酸盐 耐汗渍色牢度 Gaggen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