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起,全国范围内各大城市开始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在“十四五”期间,全国17万个2000年底之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将进行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共三项内容的改造。而加装电梯是完善类改造项目的一大“堵点”。就广州、上海、南京等地的经验而言,成功加装电梯的老旧小区一般占申请小区的45%左右。
加装电梯一般被认为有居民同意、资金支持和后续保养三大难点,从各大媒体的报道来看,焦点都集中在居民同意和博弈上,以“谈拢”为目标做出各种建设和运营的假设,却忽略了老旧房型一个隐藏的机遇。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三大难点
住建部报告称,2019和2020年住建部安排中央补助资金1400多亿元,支持全国100多个城市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8万个,完成了初期阶段的“试点”工程。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初步总结了这些试点城市加装电梯过程中面临的三大难点及应对策略。
首先,是居民同意率。据房天下报道,近4成符合条件且已经参与“旧改”的老旧小区,因居民意见不统一,导致加装电梯一事悬而未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如下:
第一,低楼层(一二楼)的采光和噪音。目前的主要做法是通过透明的观光式电梯,以及电梯井增加连廊连接楼梯间,中空部分留给一二楼采光的做法。
第二,不同楼层居民因电梯使用率不同而需承担的建设费用问题。目前全国普遍采用价格差的方式,顶楼最贵,往下依次降低,一二楼具体采用不付钱还是由顶层两层给予补贴取决于居民协商的结果。而政策难以推行除了一二楼的“相对损失”外,顶楼三四万元的加梯预算(不算后期维护成本)也劝退了一批居民。
第三,居民同意率达到多少才可开工。据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初步统计,可开工的居民同意率从最早的“一票否决”或者90%降至2/3,这降低了博弈难度,压缩了谈判所需要的时间。
其次,是安装经费的来源。据澎湃研究所研究员统计,目前加装电梯经费来源主要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县(市/镇)分账补贴,一般而言,东部地区的三级补贴总计20万元左右,中西部城市为10~20万元,占装梯成本的1/3左右,剩下则由居民自己负担。常见的方式有:
第一,限时停止补贴,鼓励尽快申请,如南宁电梯安装补贴将于2022年底结束,只有在此前完成安装,取得电梯使用登记证才能获得补贴。
第二,鼓励居民动用住房公积金,青岛、武汉等城市多采用这种方法。
第三,“加梯贷款”,如上海江湾镇街道有居民加装电梯需出资2.3万元,首付20%之后,剩下的1.84万元可通过银行贷款,还款最长期限为6年。
最后,是后期管理和维修费用。目前还处于加装电梯大规模建设阶段,后期的电梯保养尚只在为数不多的城市小区出现。现阶段加梯后的维护机制有两种:第一,电梯公司专营,安装的过程中业主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所有的费用都由电梯公司支付,但业主在乘坐电梯时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例如北京海淀区大柳树5号院。第二,社区管理,定期维护,居民承担维修费用。为避免加梯后居民将电动车“上楼”或者“蹭电梯”,上海常用的管理政策类似于单元门禁,只有本单元居民才能刷卡乘坐。而有的电梯也设置门铃,经户主确认开门后,访客能使用电梯。
老旧住宅隐藏的机遇和挑战
从媒体的报道来看,探讨加装电梯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居民同意和博弈上,这固然是对民意的尊重,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老旧住房是否适合加梯,以及加梯的难度。
如果将上述三大难点重新组合,可以看到加装电梯成功率与房型和户型有部分相关性。如果在加装电梯后不会影响采光和噪音污染,不会引发不规则沉降,居民就相对容易接受。而建设经费的分配也与房型有一定关系,如果加装一个电梯可以覆盖6-8户居民,那么每户承担的费用就明显比2-4户小,居民也就更容易接受。
那么,2000年之前建成的住宅具有哪些特点才可能符合上述两个前提条件呢?
1993/1994年第一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六层”。也是出于成本考虑,中等密度居住区常常不超过六层。直到2021年《住宅设计规范》修订时才改为“4层及以上住宅必须设置电梯”。
而从改革开放到1994年间还有16年的探索期,这期间住房的房型和户型部分延续了“文革”时期的筒子楼或背面走廊串联的流线,时代更久,建筑质量更差,但对于加装电梯的位置而言却有着较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