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搜题软件”搜索不到学生成长所需要的智慧

2021-12-20 06:21:11

遇到不会的题目,拿出手机打开XX搜题app,相机一拍,这道题目的答案、解析思路就立刻“送到”手上。这样的现象,一度成为中小学生的学习日常。app的开发者通过会员费用获取了利润,学生借助app搜索到了想要的答案,看起来像是互利互惠,实则不利于孩子成长。为此,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加强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 推动与“双减”政策衔接》通知,要求暂时下线“拍照搜题”软件。这背后反映的正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青少年成长的鲜明态度:“搜题软件”搜索不到智慧,成长路上走不得捷径。

在批判搜题app之前,大众应该思考是什么给了这类app成长的土壤?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外加“小升初、初升高”的考试焦虑,进而派生出“题海战术”“超前训练”等不断加码自我加压。在作业题目难度和数量不断攀升的过程中,不仅学生束手无策,而且家长也越来越难以辅导,因此转向寻求“搜题”app,寻找答案似乎显得理所应当。但是,分析问题并非是为了逃避答案,更不是为这类app的辩护,特别是在“双减”日渐成为社会共识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对搜题app重新审视。

搜题软件的使用,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赵丽霞提出:“学习习惯的养成分为‘不自觉-较自觉-自动’三个阶段,并认为第一阶段尤其重要,因为一方面学生在这一阶段需要外部强制力量督促监督,另一方面中小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自制力也较差。”因此,如果在一开始就在写作业的过程中,依赖搜题app寻找答案,那么写作业不免走样成为“填答案”,不仅背离了老师布置作业“通过复习和预习,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这一行为本质,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思维方法的获得,正如教育部通知所说:“堕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

搜题软件的泛滥,是对“双减”政策精神的违背。200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并且对中小学生作业的总量、质量、指导等方面提出了严格明确的要求。从政策出发,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学校,最可靠的“战友”是老师。特别是“小学生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的要求下,搜题app的生存空间被极限压缩。因此,搜题软件在过去的泛滥,在今天就显得与“双减”的政策精神背到而驰。

纵览搜题软件app从爆火到下架整个过程,留给社会与公众的思考却远没有停止。学校教育,如何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应教尽教”,学生对知识的“应会尽会”。日常生活,如何引导学生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充分履行对子女的教育义务,形成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些问题,是搜索软件回答不了的难题。但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就是化解“教育焦虑”的良药,需要的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合作、持续探索。

稿源:荆楚网

作者:何泽塬(武汉洪山区)

关键词: 搜题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