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不能“各家说各家话”

2021-08-10 10:23:58

深圳市政协经济委围绕“打造我市优势产业链,保障重点产业链安全”年度重点调研,近期分批邀请企业代表、金融界人士、行业协会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就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开展调研。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政协委员们就如何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试错成本、总结推广数字化运用场景提出了若干建议。

热情拥抱:半自动化半手工也要“上”

从企业代表的介绍和行业协会掌握的情况看,深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热情高。

“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有效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并且提高制造质量和效率。”深圳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尽管数字化投入成本也不低,但企业已经在路上。比如制造扫地机器人的企业,因为数字化零部件比较贵,生产线就是一半自动化一半人工,还有很多工人手工在上螺丝。

深圳市电子装备产业协会负责人说,装备制造类是笨重的大型机械设备,都是靠工业机器人、自动螺丝机在生产,人逐渐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无人化工厂、智能化工厂。有一些会员企业已经在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地逐步换代。在企业看来,1万元买一台自动化机器人,一个员工一个月5000多元工资,买一个机器人抵一个员工,白天黑夜都可以做,企业愿意投入。

有效场景:信息化配合海关查验速度快

深圳是“外贸大市”,深圳海关在数字化查验通关方面有着多年的探索。他们反映,信息化水平高的企业通关速度快。

“很多供应链企业不很理解,为什么海关一个查验要查几个小时。其实,真正查验是很快的,但是要把这个东西找出来很慢。”深圳海关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的贸易并不是像过去一个集装箱就是一种货,货非常散,海关人员要在一个大的集装箱里把一个东西导出来,难度非常大。现场监管过程中感受到,同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差别很大。比如查顺丰的货,单上信息就非常清晰,海关查验人员一下就能找到。

“这就是数字化技术的差别导致不同的通关效率。”深圳市政协委员刘向阳认为,大家都开发技术平台浪费大,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和海关联动,借鉴顺丰技术帮助进出口企业在查验环节减少通关时间。

数据对接:标准不一成“卡脖子”问题

除内部数字化改造外,企业还面临着外部数字化链接问题,数字化不能“各家说各家话”。

华运国际物流公司研发负责人介绍了该企业2012年启动的公司电商化和企业数字化的过程。目前,该公司打造了自己的ERP体系,包括从订单线上到线下操作整个一体化过程。以往ERP只注重信息和流程过程,该公司做到了每个岗位工作和流程都通过数字驱动。

“内部非常好,但和上游下游的数据传递不畅。”这位负责人说,该公司对接了20多家传媒公司,每一家对接的过程非常辛苦,基本要花2到4个月才能完成一家的对接。对接之后发现,每家传媒公司的基础数据都不一样。

“工业标准非常多,导致它们之间互通性比较差,数字化平台推广不开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深圳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与大企业的协同,这几年工信部在统筹工业化互联网的标杆示范项目,帮助小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减少成本。

转型模式:期待技术数据共建共享

调研发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资金和人力投入都是巨大的,有的采用“借力”的方式,有的则是招兵买马自己干。前一种“外脑”模式,好处是初期投入较少,弊端是后续维护费用不低,加上不懂行业不懂业务,数字化投入见效不明显。后一种自己干则考验财力,研发团队少的几十人,多的上千人,一些企业说是已成为“半个科技公司”也不为过。

“虽然我们大力提倡数字化转型,但要看到这背后对系统的运营稳定安全的要求会更加苛刻。”平安科技集团有关负责人说,数字化转型需要大投入、长周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推进数字化转型。企业基础研发也应该引入社会技术,而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是自己从头到尾研究,“技术和数据的共建共享有很多文章可以做,而不是各自建队伍。”

共同需求:降低整体试错成本

成本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有协会负责人反映,企业数字化转型几千万元的投入遭遇一点“意外”就可能付之东流。而政府数字化经济的补贴政策、对首套软件的补贴政策,往往优秀的大企业才符合条件,普惠型政策不够,中小企业拿不到补贴。

对此,深圳市政协委员常远认为,深圳中小企业超过200万家,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不能放到一个赛道比,要有不同赛道的政策。中小企业试错成本太高,建议中小企业新兴产业链条形成产业技术联盟,每家企业分担一块,就比自家担全部的强,在得到政府资金扶持上也更为可行。

关键词: 数字化 转型 不能 各家